close

中國時報 簡白 2014年03月05日 04:09

紙本書會輸嗎?話題引起廣泛討論。圖為攝影師拍下貓與書的組合,是令人百看不膩的風景。(本報系資料照片 鍾芳玲攝)

場景一:紙本書,無論作為商品或非賣品,都已經停止產製流通的時代。兩個人談話,「嗨,以前有一種叫『書』的東西,你知道嗎?相當聰明,搭載恰到好處的文字資訊,用紙張和墨水印刷出來,然後裝訂成簿冊。」「聽說過,似乎攜帶容易,走到哪裡看到哪裡。」「當然囉,而且讀的時候,既不用硬體裝置,也不用軟體,更不用電。」「這麼巧妙的東西,是誰發明的呀?」「不很清楚,但聽人講,以前這種叫『書』的東西,到處都是,甚至有一條長長的街道,每家店面爭搶進貨,賣給泛稱為『讀者』的人。」「啊,以前有『書』真的比較方便哩。」

看書人究竟哪去了

場景二:即連電子圖書館也變成廢墟的未來時代。某人潛入找尋20世紀80年代的資料,到手一枚8吋軟碟,卻苦苦難覓能夠讀取的硬體設備,因為硬碟早已取代軟碟。等發現一部舊式80年代電腦,又缺電力啟動,只得費勁拼裝小型太陽能板,他邊幹活邊懊惱,「要是這份軟碟資料曾經編印成書就好了。」

日前,與一名出版社的總編輯聊天,他抱怨參加台北書展6天,租金9萬,營收10萬,等於賠掉期間的人事開銷、展場裝潢費。「看書的人究竟哪裡去了?」

給對方安慰兼打氣,舉例上述兩則虛構的小故事。「不要問為什麼在今天書賣不多,要問為什麼到今天書還可以賣!」

跟紙本書相比較,電子書具有致命的脆弱性質,包括物理方面的脆弱、間接閱讀的脆弱。我們能夠解讀兩千年前埃及羅塞塔石碑上頭的的文字訊息,但假設兩千年後人類滅亡,來訪的外星人是否能夠打開地球殘存的磁碟,仍屬未定之天,遑論判讀裡頭的訊息。

獨具的魅力難取代

不打不相識。電子書的問世,方才顯現紙本書的雙面特性──是紀錄的載體,同時也是閱讀器。絕不會發生因為作業系統更迭而產生讀取遭拒的問題。

紙本書另有3項獨具的魅力。

首先,時尚感。紙本書外表的題名、設計,呼應內容,洋溢出版當時的時代氛圍,及書籍主人的品味。電影戲劇角色手中抱持哪些本書,居家書架擺設哪些本書,細節充滿耐人尋味的暗示。

再者,專業感。網路媒體,部落格也好,臉書也罷,大家盡情po文,寫作狀似簡單,其實倒垃圾、塗鴉居多。紙本書集合作者、編者、設計者、印刷者、裝幀者的創意與手藝,產生別無分號的觸媒效應,非業餘玩家能及。

最後,權威感。試想,圖書館典藏一套大英百科全書,足以震懾全場讀者,要是一片光碟呢?又試想,法官身旁置放一本桌上版六法全書,足以震懾原告被告,要是一片光碟呢?

閒聊至此,朋友點頭,眉開眼笑,表示非常樂意繼續當一個「編書狂」。


紙本圖書會消失嗎?

無紙化社會的議題,曾經造成館員的恐慌,擔心自己有一天飯碗不保。

多少年過去了,數位媒體越來越發達,但是這個社會所呈現的並非單一化的閱讀世界,而是複合式的多元化閱讀。

習慣數位的人,可以在網路大量搜尋、瀏覽、精讀;懷舊的、擁護紙本閱讀的人,也依然悠遊於浩瀚書海,呼吸著書籍的味道。

無論是電子書或是紙本書,各有其優缺點,也各有其讀者。

短時間(有多久誰也不知道?),圖書館館員們還有很多努力與發展的空間呢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t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